内容简介:
本书以最新的国家或行业标准《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 50325— 2010)、《建筑外门窗保温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 8484—2008)、《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 132—2009)、《公共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 177—2009)、《绝热材料稳态热阻及有关特性的测定热流计法》(GB/T 10295 —2008)、《绝热层稳态传热性质的测定圆管法》(GB/T 10296—2008)、《绝热稳态热传递性质的测定标定和防护热箱法》(GB/T 13475—2008)和《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411—2007)为依据,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建筑节能检测基础、建筑节能检测基本参数及设备、建筑材料导热性能检测、建筑构件热工性能检测、建筑物热工性能现场检测、采暖系统热工性能现场检测、建筑室内环境的检测和建筑能效测评与标识等内容。 本书重点突出、内容丰富、结构严谨、针对性强,可供从事建筑节能工程的设计、监理、施工、检测、质检等工作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学生的辅助教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和行动。我国是耗能大国,建筑能源浪费更加突出,据相关部门统计,建筑能耗已占全国总能耗的近30%。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城乡还将新增建筑300亿平方米。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建筑能耗必将对我国的能源消耗造成长期的巨大的影响。 建筑节能是缓解我国能源紧缺矛盾、改善人民生活工作条件、减轻环境污染、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最直接、最廉价的措施,也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针,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建筑节能工程贯穿整个建筑实体的建造过程,从工程的规划立项、设计、施工、监理和检测过程都在范围之内,缺少任何一个环节的检测都有可能造成能耗的损失和资源浪费,工程检测作为建筑工程建设质量控制的重要机构,自然也是建筑节能检测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特别是国家标准《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411—2007)颁布实施后,将建筑节能工程明确地规定为一个分部工程,将建筑节能工程设计文件的执行力、进场材料与设备的质量检测、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系统调试与运行检测等作为监控的重点,使工程检测在以上工作中将发挥重要的监督和管理作用。 建筑节能工程的检测是一项新的工作,是检测机构进行质量控制工作面临的新课题,在进行检测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困难,近年来,我国陆续颁布了《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 132—2009)、《公共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 177—2009)、《建筑门窗工程检测技术规程》(JGJ/T 205—2010)等工程检测方面的标准和规程,在学习这些标准、规程和其他专家经验的基础上,编写了这本《建筑节能工程检测》。本书重点突出、内容丰富、针对性强,可供从事建筑节能工程的设计、监理、施工、检测、质检等工作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供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本书由李继业主编并统稿,王素华、魏庆亮担任副主编,姚顺章、沈友杰、赵延亭、张海鹏、王海宇参加了编写。本书编写的具体分工:李继业编写第四章;王素华编写第三章、第九章;魏庆亮编写第一章;姚顺章编写第二章;沈友杰编写第六章;赵延亭编写第五章;张海鹏编写第七章;王海宇编写第八章。 在本书编写的过程中,引用了一些专家和作者的精辟论述和研究成果,在此深表谢意。由于建筑节能技术发展非常迅速,限于编者掌握的资料和水平,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专家和读者提出宝贵的意见。 编者
2011年8月于泰山 图书目录: 第一章建筑节能检测概述1 第一节我国建筑节能现状与发展1 一、国外的建筑节能工作1 二、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4 第二节建筑节能检测的含义8 一、建筑节能的基本含义8 二、建筑节能检测必要性9 三、建筑节能检测的分类9 第三节我国建筑节能检测的标准10 一、建筑节能检测的国家标准10 二、建筑节能检测的行业标准11 三、建筑节能检测的专业标准11 四、建筑节能检测的地方标准11 第四节节能标准对建筑热工设计的规定12 一、节能建筑的一般规定12 二、对围护结构设计规定12 第五节建筑节能的主要影响因素15 第二章建筑节能检测基础17 第一节建筑传热基本知识17 一、建筑节能名词和术语17 二、建筑传热的基本知识23 第二节建筑节能检测内容25 一、建筑节能工程的检测26 二、公共建筑节能检测内容26 三、居住建筑节能检测内容26 第三节建筑节能检测流程27 一、建筑节能检测的前提条件27 二、建筑节能的常用检测方法27 第四节建筑物节能达标判定28 一、耗热量指标法29 二、规定性指标法29 三、性能性指标法30 四、与标准比较法30 第五节建筑节能检测机构30 一、机构资质30 二、人员资格31 三、仪器设备配备31 四、资质申请程序32 第三章建筑节能检测基本参数及设备35 第一节建筑节能检测基本参数及仪器35 一、温度参数的检测35 二、流量参数的检测37 三、热流量参数的检测39 第二节建筑节能检测设备的性能要求42 一、常用温度检测仪表42 二、常用流量检测仪表60 三、常用热流检测仪表73 第三节检测设备的调整、标定与检定76 一、温度检测仪表的检定与校验76 二、流量检测仪表的校准与标定81 三、热流计的标定84 第四节热量测量仪表和数据采集仪表86 一、热量测量仪表86 二、数据采集仪表89 第四章建筑材料导热性能检测93 第一节建筑材料检测防护热板法93 一、防护热板法的工作原理93 二、防护热板法的测量装置94 三、防护热板法装置的技术要求95 四、防护热板法的试件97 五、防护热板法的具体测定98 六、防护热板法的环境条件99 七、防护热板法热流量测定99 八、防护热板法的冷面控制99 九、防护热板法的温差检测99 十、防护热板法的结果计算100 十一、防护热板法的测试报告100 第二节建筑材料检测热流计法100 一、热流计法的基本原理100 二、热流计法的测试装置101 三、热流计法的测定过程104 四、热流计法的结果计算106 五、热流计法的测试报告107 第三节建筑材料检测圆管法和圆球法107 一、材料热导率的圆管法108 二、材料热导率的圆球法112 第四节建筑材料检测准稳态法115 一、准稳态法的基本原理116 二、准稳态法的测试装置116 第五节非金属固体材料检测热线法117 一、热线法的基本原理117 二、热线法的测定装置118 三、试样的制备和尺寸要求119 四、粉末状和颗粒材料的测定119 五、热线法的具体测定过程120 第六节建筑材料检测其他测试方法120 一、热带法120 二、常功率平面热源法121 三、非稳态平面热源法122 四、闪光扩散法124 第七节材料导热性能的影响因素125 一、材料分子结构及化学成分125 二、材料的表观密度126 三、固体材料的湿度127 四、材料温度的影响127 五、松散材料的粒度128 六、热流方向的影响128 七、填充气体孔型的影响128 八、材料比热容的影响128 九、材料线膨胀系数的影响128 第五章建筑构件热工性能检测129 第一节建筑构件热工性能概述129 一、外墙的热工性能129 二、屋顶的热工性能130 三、分户墙的热工性能130 四、地板的热工性能131 五、门窗的热工性能131 第二节砌体热阻性能的检测方法131 一、热箱法检测132 二、热流计法检测137 三、砌体的间接检测方法139 第三节外墙外保温系统耐候性检测方法141 一、外墙外保温系统的试样142 二、外墙外保温系统的试验步骤142 三、外墙外保温系统试验结果评定143 第四节建筑门窗保温性能的检测方法143 一、外窗保温性能级别143 二、外窗保温性能检测原理144 三、建筑门窗保温性能检测装置144 四、建筑门窗保温性能试件安装146 五、建筑门窗保温性能的检测146 六、门窗保温性能检测结果计算147 七、门窗保温性能检测报告149 八、建筑外门保温性能检测149 第五节建筑门窗“三性”的检测方法149 一、建筑外门窗的分级方法150 二、建筑外门窗的检测装置及试件150 三、建筑外门窗的检测方法152 第六节建筑构件热工性能检测报告157 一、建筑砌体热工性能检测报告158 二、建筑门窗保温性能检测报告160 三、建筑门窗三性检测报告161 第六章建筑物热工性能现场检测163 第一节热工性能现场检测内容163 第二节建筑物室内外温度检测163 一、室内平均温度检测163 二、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检测165 三、室外空气温度的检测166 第三节围护结构传热系数检测167 一、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现场检测方法167 二、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现场检测176 三、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判定方法177 四、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结果评定177 五、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检测报告178 一、检测依据179 二、检测方法179 三、检测仪器179 四、检测日期179 五、建筑物简介179 六、计算方法180 七、各种关系曲线180 第四节围护结构热工缺陷检测181 一、围护结构热工缺陷检测方法181 二、围护结构热工缺陷检测仪器181 三、围护结构热工缺陷检测对象181 四、围护结构热工缺陷检测条件182 五、围护结构热工缺陷检测步骤182 六、围护结构热工缺陷检测判定方法183 七、围护结构热工缺陷检测结果评定184 第五节围护结构隔热性能检测184 一、外围护结构隔热性能检测方法184 二、外围护结构隔热性能检测仪器185 三、外围护结构隔热性能检测对象185 四、外围护结构隔热性能检测条件185 五、外围护结构隔热性能检测步骤185 六、外围护结构隔热性能判定方法186 七、外围护结构隔热性能结果评定186 八、提高外围护结构隔热性能措施186 第六节建筑窗户遮阳性能检测188 一、窗户遮阳性能的检测方法188 二、窗户遮阳性能的检测仪器188 三、窗户遮阳性能的检测对象188 四、窗户遮阳检测的操作方法189 五、窗户遮阳性能的判定方法189 六、窗户遮阳性能的结果评定189 第七节建筑物室内气密性检测189 一、建筑物的气密性检测方法189 二、建筑物的气密性检测仪器190 三、建筑物的气密性检测对象190 四、室内气密性检测操作方法190 五、建筑物的气密性判定方法191 六、建筑物的气密性结果评定191 第八节外窗口整体气密性检测191 一、外窗窗口气密性检测方法192 二、外窗窗口气密性检测仪器192 三、外窗窗口气密性检测对象193 四、外窗窗口气密性检测条件193 五、外窗窗口气密性检测步骤193 六、外窗窗口气密性判定方法194 七、外窗窗口气密性结果判定194 第九节外围护结构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检测195 一、外围护结构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的检测方法195 二、外围护结构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的判定方法195 第十节采暖系统耗热量的检测195 一、建筑物实时采暖耗热量检测196 二、建筑物年采暖耗热量的检测196 第十一节空调系统耗冷量的检测197 一、空调系统耗冷量的检测方法197 二、空调系统耗冷量的检测对象197 三、空调系统耗冷量的检测步骤198 四、空调系统耗冷量的计算条件198 五、空调耗冷量检测参照建筑物198 六、空调系统耗冷量的判定方法198 七、空调系统耗冷量的结果评定198 第七章采暖系统热工性能现场检测199 第一节室外管网水力平衡度检测199 一、室外管网水力平衡度检测方法199 二、室外管网水力平衡度检测仪器200 三、室外管网水力平衡度检测对象200 四、室外管网水力平衡度判定方法200 五、室外管网水力平衡度结果评定200 第二节采暖系统的补水率检测200 一、采暖系统的补水率检测方法201 二、采暖系统的补水率检测仪器201 三、采暖系统的补水率检测对象201 四、采暖系统的补水率判定方法201 五、采暖系统的补水率结果评定202 第三节室外管网输送效率的检测202 一、室外管网输送效率的检测方法202 二、室外管网输送效率的检测条件202 三、室外管网输送效率的检测仪器202 四、室外管网输送效率的检测对象203 五、室外管网输送效率的判定方法203 六、室外管网输送效率的结果评定203 第四节室外管网供水温降的检测203 一、室外管网供水温降的检测方法203 二、室外管网供水温降的检测仪器203 三、室外管网供水温降的检测对象203 四、室外管网供水温降的判定方法204 五、室外管网供水温降的结果评定204 第五节采暖系统耗电输热比检测204 一、采暖系统耗电输热比的检测方法204 二、采暖系统耗电输热比的检测条件204 三、采暖系统耗电输热比的检测仪表204 四、采暖系统耗电输热比的检测对象205 五、采暖系统耗电输热比的结果计算205 六、采暖系统耗电输热比的判定方法205 七、采暖系统耗电输热比的结果评定205 第六节采暖锅炉热效率的检测205 一、采暖锅炉热效率的检测方法206 二、采暖锅炉热效率的检测条件206 三、采暖锅炉热效率的检测对象206 四、采暖锅炉热效率的检测参数及仪器206 五、采暖锅炉热效率的判定方法207 六、采暖锅炉热效率的结果评定208 第七节采暖空调水系统性能检测209 一、采暖空调水系统性能的检测内容209 二、采暖空调水系统性能检测的一般规定209 三、冷水(热泵)机组实际性能系数检测209 四、水系统回水温度一致性检测211 五、水系统供水和回水温差检测211 六、水泵效率检测211 七、冷源系统能效系数检测212 第八节空调风系统性能的检测213 一、空调风系统性能检测一般规定213 二、风机单位风量耗功率检测213 三、空调风系统新风量的检测215 四、定风量系统平衡度的检测215 第八章建筑室内环境的检测217 第一节室内空气质量检测217 一、室内空气质量检测概念217 二、室内空气质量检测依据218 三、室内空气质量检测方法218 四、室内空气质量结果判定227 第二节土壤有害物质检测228 一、土壤中氡气的检测依据228 二、土壤中氡气浓度的测定228 三、土壤表面氡析出率测定229 四、城市区域性土壤氡水平检查方法230 五、城市区域性土壤氡水平结果判定230 第三节人造木板质量检测231 一、人造木板检测的基本规定231 二、人造木板检测的主要依据232 三、溶液配制及标准曲线绘制233 四、人造木板的各种试验方法234 第四节胶黏剂的质量检测237 一、胶黏剂检测的依据237 二、胶黏剂的控制标准238 三、胶黏剂的试验方法239 第五节建筑涂料质量检测248 一、建筑涂料检测的依据249 二、建筑涂料的试验方法250 第六节建材放射性物质检测265 一、建材放射性基本概念266 二、建材放射性检测依据267 三、检测仪器设备及环境267 四、取样及制备要求267 五、建材检测的操作步骤267 六、数据处理与结果判定268 第九章建筑能效测评与标识270 第一节建筑能效测评与标识的基本概念270 一、国外建筑能效测评与标识工作的开展270 二、国内建筑能效测评与标识工作的开展271 三、我国建筑能效标识的基本原则273 第二节建筑能效测评与标识的测评机构273 一、能效测评机构的基本条件273 二、能效测评机构的申报程序274 三、能效测评机构的评审办法274 四、能效测评机构的主要业务275 五、能效测评机构的监督考核275 第三节建筑能效测评与标识的测评程序276 第四节建筑能效测评与标识的测评内容276 一、建筑能效测评与标识测评的基本规定276 二、建筑能效测评与标识测评的测评内容277 第五节建筑能效测评与标识的测评方法278 一、软件评估278 二、文件审查278 三、现场检查278 四、性能测试279 第六节建筑能效测评与标识的测评报告279 一、理论值测评与标识报告的内容279 二、实测值测评与标识报告的内容279 参考文献284 读者对象: 本书重点突出、内容丰富、结构严谨、针对性强,可供从事建筑节能工程的设计、监理、施工、检测、质检等工作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学生的辅助教材。 |
网友评论